【大学生通讯社报道】11月4日—6日,“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的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为“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的发展”,会议主要聚焦生态美学的发展、生态文艺学的发展、生态文艺尤其是生态影视研究、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其他相关文艺与美学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李珍刚教授,广西美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袁鼎生教授为研讨会致辞,广西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广西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黄海澄教授,广西美学学会副会长、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名誉主席、广西大学传媒学院江建文教授,玉林师范学院副校长王志明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社科处处长旷乾教授、图书馆馆长李启军教授等校内外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李珍刚副校长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我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他说,我校经过64年的多学科综合发展,形成了“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办学特色,具备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学校目前拥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他表示,我校生态审美与民族文艺学研究基地是广西高校重点人文研究基地,基地利用原创性的生态美学理论体系,紧紧抓住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逻辑、历史、应用等多维一体的研究,被誉为“我国生态美学研究的重镇”。在当下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已成为显学,在此举办“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的发展”学术研讨会是顺时之为、应时之举,李副校长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期待大家通过学术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广西美学学会会长袁鼎生教授致辞时指出,广西美学学会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注重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美学研究以及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形成了五大传统。目前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研究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走向专业化发展方向,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专家学者。他表示,今后应不断传承与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引进新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研究进一步发展。
研讨会上,19位专家学者分三个阶段发言。黄海澄教授主张以美学的价值论作为研究的起点,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性地看待与发现美学问题。袁鼎生教授分别从生态、美生、绿色阅读、生态批评、美生研究和生态写作六个环节说明了生态美学的升级转型。他向大家阐述了审美依生、审美竞生、审美衡生孕育和萌发生态美学,审美共生促成生态美学,审美整生提升生态美学的道理。银建军教授从汉文化影响、民间民俗影响和地理环境影响三个方面探究了刘三姐生态文化生态中的理论来源。同时他列举历史事件追溯刘三姐文化的根源,进一步为学者们阐释了文化与生态交融的结晶。黄秉生教授提出,从文化生态视角建构民族文艺学,指出“自然”是民族文艺生发的基石、构成的血肉,是民族文艺之根性,“自然”是衡量民族文艺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尺度。通过列举古今中外对自然的态度和看法,说明自然对古代民族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影响深厚。李启军教授认为,必须要重新思考生态文艺学理论的建构,重新回到生态文艺学的理论原点,回到三个基本概念上来,即“生态”、“生态文艺”与“生态文艺学”,并对此作出了独特而深刻的阐述。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生态美学的应用探索、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文学地理学、走向生态、刘三姐歌、壮族花婆神话、生态浪漫主义、海洋美学、生态文艺学学科范式问题、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批评中的“相思湖学派”、生态电影等议题进行发言。
最后,李启军教授对研讨会作总结,指出会议主要围绕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发展研究展开,二者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研究状态,每位学者都在会议发言中找到了切入点,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此次会议饱满而充实,真正体现了研讨会的目的。袁鼎生会长说广西美学研究界具有五个优良传统,其中之一就是是善于将新理论新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我们现在开展的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研究,就是将生态学新方法引入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是广西美学学会一个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延续,使广西成为我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研究重镇。
本次研讨会还对广西美学学会新一届理事会人员进行调整,表决通过袁鼎生教授任会长,李启军教授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江建文教授、罗坚教授、银建军教授、莫其逊教授任副会长,增补黄建云教授、莫敏教授、宋坚教授、李志艳教授、陈雪军副教授为理事会成员,目前学会共有常务理事8人和理事会成员23人。
本次研讨会由广西美学学会与我校联合主办,我校文学院、图书馆承办。来自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钦州学院、河池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等区内各大高校学者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