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上午9:30-11:30,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广西民族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徐希平先生在国际交流处大会议室作了题为“由杜甫精神看国学的当代价值”的学术报告。该报告为国学院“八桂国学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四讲。讲座由广西民族大学国学院院长张震英教授主持,部分文学院教师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大学生通讯社记者、子非鱼汉服社同学听取了讲座。



徐先生以丰富的史实和大量的诗句阐释了什么是杜甫精神、杜甫精神的内涵及其与国学的当代价值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认为杜甫是飘扬在中国历史天空中的一面精神的旗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杜甫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志向高远,胸襟博大,爱国爱民,矢志不移;维护公平正义,疾恶如仇,反腐倡廉,身体力行,勇于自省和担当;倡导文明进步和先进文化,反对愚昧迷信;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反对穷兵黩武、期盼和平,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理念与热爱自然,主张万物共生等方面。在交流互动环节,徐先生回答了研究生提出的关于杜甫形象在后世的接受与定型问题,认为杜甫的性格原本是丰满丰富的,但后世由于统治阶级的治理需要和文人审美情趣的滤汰,杜甫形象逐渐趋于道德化和理想化,要了解杜甫的全人,必须要放在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诗作直接了解作者,才能知其全人,避免偏颇。
讲座结束后,张震英教授总结道:杜甫被称为“诗圣”和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中具有崇高的、不可撼动的地位。研习古代文学的学者、大家,无不对杜甫崇尚有加。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而《杜少陵集详注》则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可逾越的文本基础。年少时不喜杜甫,是没有进入文学的殿堂和领悟诗歌精神的表现。学习杜诗,是对一个人真情、良心、善意和担当的检验。张教授说杜甫离我们并不遥远,每读杜诗,便受其感染,让人心潮澎湃。杜甫的精神不仅是传统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对当今的知识分子也有励志作用,对大学生的道德培育也有借鉴价值。本次讲座对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也大有益处,例如要注重才胆识力的培养,学术无禁区,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治学要有价值判断,坚持正确的方向,要有益于时,有补于世,不要为学问而学问,不做偏题怪题,趋于魔道,累己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