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文学院“言文行远”主题学术论坛、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审美人类学”系列讲座开展,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大桥应邀作题为“重返感性现场:做有‘感觉’的审美人类学”的学术讲座。文学院教授范秀娟主持,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王杰担任评议人,多个高校、科研院所的老师和同学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在线上参加讲座。
王大桥通过自己对审美人类学的期待和设问提出问题,在思考美学问题的时候,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美学的研究范型,又在多大程度上扩展了新的向度,即今天的美学、审美人类学的方向在哪里,以此问题作为前提,重新思考美学和人类学这一具有交叉性的话题。王大桥认为人类学借鉴美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用诗学和美学的思维方式去改造既定的研究范式,使之更加适合处理主体性感觉、想象、体验以及情感问题,强调的是人类学的修辞性和审美性;美学学科借鉴人类学的理论、材料和方法研究传统美学难以触及的问题,比如非西方文化的审美性情和美学表达问题、小型社会或边缘群体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偏好问题、现代社会中特定群体或阶层的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习俗的生成机制问题等。
王大桥梳理了从鲍姆嘉通开始,到康德、席勒、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等理论家对于“感觉”的不同认识。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他指出,“电子人”与人类的区别在于“电子人”没有情感和体验,而情感和体验关涉到意义问题。王大桥认为自然科学或说近代科学对感觉的排除需要特别引起人文学科的关注和反思。
对于审美人类学中不同的田野调查者所持的不同感性态度,并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理性思考,范秀娟表示同感和认可。她还指出同学们在进行田野调查时,所写的论文缺少在场感和细节感即缺少“感觉”的问题,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审美人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王杰总结发言表示,王大桥教授“做有感觉的审美人类学”体现了很强的问题意识,他指出,感觉和理性的分裂,其实是形式与内容的分裂,形式与内容互为表征和内涵,恢复和确认审美人类学中的“感觉”,就是在恢复构成这一关系的原初动力。(编辑:何婷瑞 实习编辑:李海莹 校对:黄晶蓓 孙美琪 彭小恬)